吴达立:插画是头号兴趣

 

本期嘉宾:吴达立:加拿大魁北克大学蒙特利尔分校艺术研究与实践博士生在读,博士论文与作品将与装置艺术/公共艺术/交互艺术/影像图像 相关,我试图通过正在进行的数码交互界面的大型装置投影艺术项目,考察一个社会单子(monad)在元叙事的背景下如何实现、以何种方式实现艺术能动性,探讨碎片数据化时代的诗意人生之可能。除了必须研习的书本外业余时间喜欢文学与绘画,插画是头号兴趣。

 

吴达立的花瓣>

QQ截图20140711175832

First they ignore you, then they laugh at you, then they fight you, then you win. (Mahatma Gandhi)

圣经架与一本每张只有一句“人类没有自由意志”的圣经-2012年-吴达立

(圣经架与一本每张只有一句“人类没有自由意志”的圣经)

花瓣设计:Hi,吴达立你好。你是什么时候开始接触绘画的?画画给你带来了什么呢?
吴达立:我和绘画的结识说是偶然却也是必然。我的人生估计和很多同龄人类似,因父母终日忙碌,幼年常常在外婆外公家度过。一天,外婆怕我不安分到处耍,于是给了我一根棉签一瓶红药水让我在墙角自己玩去,这一给就一发不可收拾,我与绘画从此有了羁绊。往后的日子,每一个寂寂黑夜里无边的孤独是绘画陪我走过的,绘画无形中长进了我的血液里,而画笔成了我身体的一部分,我简直无法想象不画画的我会是什么样子。
花瓣设计:你参加过这么多展览,你觉得对你的学习和之后的工作会有什么影响?你从中学习到了什么?
吴达立:我很喜欢参加展览,作品的交易倒是次要,最重要是可以交流,互动,我还记得初中那年自发组织了一个同人社,参加了那时还属于不入流如今成为业内旗帜的yaca漫画联展,一共参加了两届,每一届都有许多人来捧场。至今仍难以忘怀的莫过于当时我们被许多大小朋友围起来对那时仍幼稚的作品啧啧称奇的成就感了,以至于有公司希望买下我们展出的某个卡通形象,我都拒绝了……哈哈,可能是太过珍惜那种纯粹的互动交流吧!由艺术家创作的作品带来的人与人之间互相沟通和理解在我看来是展览这个行为里最重要的部分。

《存在与时间》 2010年 材料-过期巧克力 蜂蜜 牛油 水果 蜡 糖浆 投影仪 聚光灯 音箱-吴达立 copy

《存在与时间》

花瓣设计:看你的简历,你这么多年国内外的求学经历,你觉得国内的设计和国外的设计区别主要在哪里呢?关注点一样么?
吴达立:国外的设计长处在于每个设计师的自主性非常强,我说两个例子吧。几年前我在灯光设计师Vincent THIESSON(同时也是法国国立景观学院ensnp的教授)的工作室里实习时,他告诉我一个设计师永远要为一个项目备有两套方案,一套留给自己,一套留给客户,这个经验的分享对我影响非常大。另外一个印象深刻的片段是,当初在巴黎的epsaa平面设计学院上学时,老师要求我们呈交每一个方案要备有一个方案资料册,上面有各种材质搭配图形配色等的探索,而这个方案资料册理所当然是留给设计师自己的。在法国的平面设计学院老师更多强调学生的手动能力,比如设计一个字体需要将字体用泡沫塑料做出来(有些学生甚至用上了翻模铸型),连这样一本方案资料册都必须要手工制作完成,就差自己造纸了。这样学生在接触一手材料时会有更多的对材质的感触,从而更有创造力,而不仅仅是会玩弄几个软件。国内的设计可能更多比较专业,客户的意愿至上一些。

《存在与时间》 2010年 材料-过期巧克力 蜂蜜 牛油 水果 蜡 糖浆 投影仪 聚光灯 音箱-吴达立

《存在与时间》

花瓣设计:看你的作品风格很特别,这种风格主要是受到什么的影响呢?是否和你留学的经历有关?
吴达立:说实话,我没有试图去寻找风格,或许这就是我风格的来源吧。从小在画室里我的绘画都是比较特别的,还好老师比较宽容,没有让我“改”过来。我觉得创作的时候最难得的就是平常心,看到喜欢的就拿过来,看到感动的就表现出来,这便是艺术的难得之处啊,她能让我们平常生活中连想也不敢想的事物统统得到释放。而这点或许是多年的留学经验带给我最珍贵的认识吧。我希望我的作品会有像Vincent van Gogh 说的那种“饱含充满幻想的光辉……现代艺术将成为福音,为世界带来光。”
我的暗疮 2010年 -吴达立

(我的暗疮 )

花瓣设计:能说下你现在参与的南京地铁三、四号线公共艺术墙这个项目么?
吴达立:当初接到这个任务实在属于偶然。去年的一天南京地铁艺术墙的负责人通过我的作品集找到我,希望我能接下几个站(鸡鸣寺,五塘广场,卡子门)的公共艺术品设计,我非常感兴趣,于是便接受了。因为均是以红楼梦为主题,在频繁收集各类资料(红楼书法/布艺/植物种类等)同时我也借此重温了一下中国古典美学精神。整个设计过程中遇到过一些阻力,也学习到不少东西,这些经验我都会写入随后的博士论文的材料里,为自己在准备的交互公共艺术项目做准备。
花瓣设计:《太虚幻境》这套作品你的灵感来源是什么?想表达给我们的是什么?
吴达立:《太虚幻境》是为南京地铁三号线五塘广场站做的一个公共艺术品设计。在这个设计过程中我试图贯彻一些我在法国斯特拉斯堡装饰学院里学习与研究的装置艺术的方法。作品最终呈现将是一个类似于灯箱的盒子,参考镜框式舞台的原理,这个大型灯箱盒子一共有八层,按照远近深浅、事物重要程度分层,材质为艺术玻璃构成与灯光渲染。我试图让作品具有类似于皮影戏的影影绰绰的风韵,重现红楼梦主题“太虚幻境”的如梦似幻又富含寓意的世界。众所周知,皮影由于灯光的效用,根据不同事物距离屏布的远近,可以形成一种远景朦胧,近景清晰的画面。因而,本来二维的平面,能够通过数层玻璃叠加的工艺,产生深景近景相错的三维效果。由传统的皮影戏出发,再借鉴Yosman Botero 的玻璃三维工艺画,中西并融,符合南京这座文化新故都的主调,也呼应了南京地铁国际化、经典与时共进的诉求。

观念摄影-《胚胎》2008

《胚胎》

花瓣设计:听说今年你会和一些同学一起做一个艺术与社会主题的讨论会/工作坊,能给我们提前透露一些这个活动的内容么?
吴达立:是的,这是我身为我们协会(中法青年艺术交流协会Errance)的成员组织的第一次活动,将以圆桌会议的形式邀请各界人士进行跨界交流,希望借此机会擦出思想的火花,共同探讨寻索“艺术(arts,广义上的)如何与当下发生关系”。艺术应该反应事实?亦或为艺术而艺术?这个问题我估计是大多认真的创意人、设计师、艺术家、作家……感到困扰的问题。我们这个活动将以理论+实践的形式,在上海的某所高校或艺术中心举行,届时我们会在网络上发布一些关于此活动的消息。
花瓣设计:你最欣赏的设计师是哪位?他有什么值得你学习的地方?
吴达立:我欣赏的艺术家与创意人都是跨界的,比如较偏向设计的有丹麦艺术家Olafur Eliasson,他以设计的手段制造大型光影装置回应学术上对空间的思考。他认真而专注地营造有着灿烂光斑的世界让我神往不已,他的作品是“无用”的设计品。而另一位Matthew Barney,也是跨界艺术家,绘画、雕塑、影像、装置、行为……等,他的东西则没有那么“纯美”,比较荒诞,迷乱甚至癫狂,“呈现了人性与艺术在日趋技术、政治、权力化的过程中相互冲突所带来的残酷、狂幻、精神分裂景观”(廖邦铭)他们俩的精神气质与我,我想做的项目比较接近。

解剖剧场 2012年-吴达立

(解剖剧场)

花瓣设计:平时会上花瓣么?对你在设计、创作过程是否有帮助?
吴达立:有,花瓣是一个国内数一数二的采集类网站,为我收集创意,进行图片式思考起了很大作用,而且花瓣的优化好,视野佳,用起来很容易上手。
花瓣设计:你也加入了花瓣设计原创平台,谈谈你对原创版权计划的看法和感受。
吴达立:花瓣设计的原创平台实在来得太及时了,眼下各类艺术领域时兴crossover,甚至学科之间跨界的也比较多,花瓣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供各种原创作者交流和碰撞,对新一代的创意人广泛汲取各类经验、灵感、交流都大有裨益,同时这样的一个计划也利于改进国内乏善可陈的版权意识。
花瓣设计:感谢你接受花瓣设计的专访,也希望你们的活动可以顺利进行!

 

backgodesign

2

Related Posts

输入文字回车以搜索

Back To Top